始祖追认
留心考察一下战国、秦、汉时期的造伪史,造伪者制造出帝喾一系,说稷、契、尧属于帝喾之后;又制造出颛顼一系,说舜、禹属于颛顼之后;再制造出黄帝一系,说颛顼、帝喾都属于黄帝之后。《大戴记》、《史记》、《帝王世纪》诸书皆采其说,于是两千多年来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其实这个单线古史体系是把上古唐、虞和三代夏、商、周五个不同姓氏、各自独立的部族系统生拉硬扯到一起的结果。[33]
共同始祖的追认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族群观念融合的重要步骤。具体而言,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史将原本不相统属的各个族属的始祖追溯为一家,从而造成所有不同族属皆有共同祖先的事实。在这一方面,战国时期所造成的两大始祖就是颛顼和帝喾,进而在他们之上,又有共同的祖先——黄帝。[34]
共4张
颛顼像
《左传·文公十八年》大史克答宣公,就同时提及“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颛顼氏有不才子”,还提及“高辛氏”,也没有说他是帝喾。因此顾颉刚会对此生疑,认为与其说高阳是颛顼,不如说高辛是颛顼。其实这是不同的古史系统。后来才将“高阳”和“颛顼”合并。楚国古史系统,可能有以伏羲为祖的古史系统,此系统着力讲炎帝、祝融、共工、帝俊,颇不同于黄帝一元的古史系统。屈原自谓的“帝高阳之苗裔”,此高阳是否确指颛顼,还缺乏材料证实。秦人在秦襄公时“自以为主少皞之神”,后来又自认为高阳之后。[36]
颛顼与韩流乾荒
《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25](昌意)取淖(nào)子曰阿女,生帝颛顼。”[20]
郭璞在《海内经》作注引用古本《竹书纪年》:”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并指出:乾荒即韩流也,生帝颛顼。
《路史·卷十四》:“元妃西陵氏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苗,昌意就德逊居若水,有子三人,长曰乾荒、次安、季悃。乾荒生帝颛顼,是为高阳氏”。
《史记·五帝本纪》、《大戴礼记》皆以 颛顼 之父为 昌意,并未提到韩流(乾荒)。
《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21]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大戴礼记·帝系》:”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五帝德》篇与《五帝本纪》几乎一致,当是《大戴礼记》照搬《史记》之言,帝系篇亦然,因而韩流(乾荒)即颛顼之说尚待考证。
史籍记载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22]
《大戴礼·五帝德》[23]
《山海经》
《左传》
《吕氏春秋》
《淮南子》
后世纪念
颛顼陵
颛顼、帝喾二帝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称“二帝陵”。颛顼陵居东,帝喾陵居西,两陵相距60米。颛顼陵南北长66米,东西宽53米,高约26米;帝喾陵略小且居后两米。据专家分析,这种长辈陵冢大、晚辈陵冢小;长辈陵位趋前、晚辈陵位趋后的殡葬方式,正好印证了颛顼帝“长幼有序”的道德伦理。二帝陵园从下至上有御桥、山门、庙院、陵墓、碑林及纵横其间的甬道,占地面积350多亩;陵墓四周有围墙,称“紫禁城”。
颛顼陵
颛顼墓
颛顼墓,位于聊城东昌府区城西北7.5公里处。颛顼乃上古帝王,系轩辕黄帝之孙,“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都于商丘(今河南濮阳),在位七十八年”。其墓葬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颛顼墓是真是假,尚不敢断言,但据文物考古调查,此处系一古化遗址则确凿无疑。 该遗址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500平方米,为黑灰土堆积。遗址表面散布着不少陶片,可识器形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颛顼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名“聊古庙”,又名“聊王庙”、“颛顼庙”。该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鼓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内供一高约7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庙毁,现仅存遗址。
人物研究
颛顼与医巫闾山
颛顼大帝与医巫闾山以及玛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3年,唐伟先生在雅昌艺术网撰写《论玛瑙与玉的关系》一文,详细论述了黄帝之孙颛顼是一位头戴玛瑙饰物的大帝,这位大帝依靠玛瑙制成的箭镞,战胜敌手共工,而他的葬身处则是医巫闾山即《尔雅》中记载的“医无闾”。《山海经》中的《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海外北经》中说:“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海内东经》也说:“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学者艾荫范根据古语音学判断,认为“附禺”、“务禺”、“鲋鱼”都是“无虑”的音转,推断颛顼大帝所葬之地就是现在的医巫闾山。在汉代称作“无虑”,今北镇市附近,汉代时称“无虑县”,即是由医巫闾山得名。持相同观点的学者还有冯立民、王哲等。《山海经》中描写颛顼葬地“附禺之山”,有多处提到了美玉,颛顼的“颛”本义为“圆头胖脑”,而“顼”字从“玉”从“页”,“玉”指“玉胜”,即玉制的发饰品,“页”指人头,合起来表示“头戴玉饰品者”。
颛顼与玛瑙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着《尔雅》之“释地”篇中,曾经记有“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东晋郭璞对“医无闾”、“珣玗琪”注释称“医无闾,山名,在今辽东。珣玗琪,玉属。”;章鸿钊《石雅》指出:玛瑙“奉天锦州产者,俗称锦州石。《尔雅·释地》云‘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后汉书·东夷传》云‘扶余挹娄出赤玉’殆皆指此。”章鸿钊认为《尔雅》中的“珣玗琪”、《后汉书》中的“赤玉”都指的是“玛瑙”。
栾秉璈在《古玉定名探析》一文中,根据章鸿钊的观点,并经过他的查实,得出结论认为:东晋郭璞所说“辽东”不是近代的辽东,而是战国到三国魏、晋及十六国、南北朝(北齐)时期的“辽东郡”。那时辽东郡辖地主要在今辽西,包括东晋郭璞注解的医无闾山,也就是现今从锦州到阜新的医无闾山。医无闾山,在辽宁省中部,大凌河以东,位于火山岩地区,以产“锦州石”(玛瑙)闻名。由此,“医无闾之珣玗琪”与赤玉、锦州石或玛瑙有关,而同岫岩闪石玉没有关系。栾秉璈强调“珣玗琪”同岫岩闪石玉没有关系,是因为部分学者将古代辽东,当成了如今的辽东地区,所以才会误认为“珣玗琪”是指岫岩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尔雅》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学者考证其成书时间不会早于战国,不会晚于西汉初年。玛瑙以“珣玗琪”的文字,出现在《尔雅》这样早的一部古籍中,而“医无闾”(《淮南子·墬形训》称“医毋闾”)据栾秉璈以及多位专家学者考证,即如今锦州境内的医巫闾山,距阜新市34.8公里,众所周知,阜新是中国主要的玛瑙产地、加工地、玛瑙制品集散地,玛瑙资源储量丰富,占全国储量的50%以上。学者考证称,7600年前的查海遗址中出土了用玛瑙打制的刮削器,辽墓中出土的玛瑙酒杯、玛瑙围棋、项链等,质地上乘,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令当今艺人惊叹。到了清代,阜新地区玛瑙业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阜新玛瑙已成为宫廷贡品。
阜新玛瑙质地优良,不仅色泽丰富,纹理瑰丽,正是像《尔雅》中所称“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
颛顼与玉龙文化
颛顼打败共工之后,吸纳共工集团氏族如己姓等,成为己、董等八个氏族的共主。西汉《淮南子》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记载的这段故事,就是中国非常有名的“怒触不周山”神话,其背景是共工与颛顼帝之间的战争。史载,颛顼帝号为高阳氏,“东北方部落之宗神”,许多旧籍上都说他 “以水德王天下”,“死为北方水德之帝”,列为五帝之一,是轩辕黄帝的孙子,昌意之子,其母女枢因感“瑶光”而生。瑶光即琼瑶美玉之光,可知古人记载下的颛顼帝,天生就与玛瑙有着不解情缘。
颛顼帝二十岁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针对巫术盛行之风,下令民间禁绝巫教;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后人推戴他为“历宗”。颛顼对东北亚、美洲的古代文明都有重大影响,从他执政的特点来看,是一位把各项制度设列清晰的智慧型领导,正是孔子“十一德”中“缜密以栗,智也”的典型人物。颛顼文明在上古天文、历法上有高度造诣,它对水利、农业也有大贡献。在阜新查海遗址中出土的玛瑙制品中,有一些是玛瑙镞,如此利器必定运用于上古时代的重大战争中,包括颛顼与共工两位大首领之间发生的殊死搏杀。还有一些玛瑙刮削器,是制作木类弓箭的工具。颛顼是黄帝之孙,共工的出身也非等闲,《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说明共工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他是一位水利方面的专家,水战是其强项,而其势力范围迅速扩张,直逼颛顼故乡,双方因而进行了一决生死的海域大战。共工船队进逼之际,受海风影响,颛顼用玛瑙削刮器制作的竹木类弓箭,已经无法抵抗敌人大军压境,而玛瑙镞此刻开始大显神威,共工被这种射程远、杀伤力强的武器打得一败涂地,才会“怒触不周山”。所谓“不周山”,历代学者考证很多,一直没有定论。“怒触不周山”是表现了共工被玛瑙镞打坏了进攻的战船后,被迫在渤海湾内紧急寻求岛地登陆,进行修整和躲藏,因为要防止颛顼大帝的追捕,所以开始东游西靠,四下逃亡,附近海域内有数的几座岛屿都有登陆,颛顼大帝也必然派人全面搜索各岛。古籍记载共工还是被俘获并流放,共工最后躲到了哪座岛上被俘的,笔者认为就是现在的笔架山,笔架山虽然被人说成是因形似笔架而得名,但笔者实地看过,一点也不像笔架。“笔架”发音接近“不周”,应该最初也来自“baidag”的音,后来受国内其它“笔架山”影响,才起了如今的名字,而且锦州这座笔架山落潮时,会出现海中“天桥”奇观,共工率领残兵退守于此时,正赶上落潮,颛顼大帝引兵直接就能抵达岛上,可以顺利将其抓获。并且这座笔架山“两长一短”的山峰外形,也如同被撞倒了一段,与某些学者将“不周”解释为“不周全”的观点竟无矛盾,且与神话故事的情节也极度吻合。锦州笔架山,应该就是上古传说中的“不周山”。玛瑙镞让共工大败亏输,保全了自己的家邦和子民,颛顼因此对玛瑙极有感情,所以才会居帝位时头戴玛瑙饰品,以至后人大都不称他“高阳大帝”,而按外表形象亲切地称为“颛顼”——意即“圆头胖脸、头戴玛瑙的英年领袖”。
————
自从阴阳家邹衍创立“五德始终说”的历史观以来,任何一个王朝的创建者,都要往这上面靠一靠,挖空心思的一定要找到能自圆其说的理论实例,例如汉高祖刘邦的赤帝子说,赵匡胤的火龙下凡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五德始终说”,具体来说就是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以此学说来解释历史变迁和王朝兴衰。
五行的关系是: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五德与五行的搭配是: 木-东方-青,火-南方-赤,土-中央-黄,金-西方-白,水-北方-黑。
五行五色
邹衍创建“五德终始说”,本意是想从通过他的阴阳五行研究,来告诫统治者,希望他们能按照道德规范治国治民。但是“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也成了后世一些人造反的借口。
“五德始终说”里面,黄帝得土德,崇尚黄色;夏朝木德,尊崇青色;殷商金德,爱好白色;周得火德,喜欢红色。
按照此理论,水克火,取代周朝的朝代属水德。秦国终结周王室,摄取九鼎,因此秦始皇想方设法将秦朝打造成水德之朝。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於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
黄帝、夏朝、商朝、周朝,无论什么德行,都有异象或者祥瑞之兆出现。如果秦始皇找不到秦国属于水德的异象或者祥瑞,那么秦朝就不是水德,得位不正,不应该取代周朝。
秦始皇这一辈子虽然离奇,但是当时也没有特别的事情能扯到水德上去,如果瞎编一个世人也能看破,这怎么办?好说,当朝找不到往上找呗,总能找到一个,哪怕编一个也没人能印证了。
最后还真让秦始皇从故纸堆里翻出一个:秦文公。
大家都知道刘邦斩白蛇的故事,都知道白蛇是白帝之子,代表了秦朝。那秦国从什么时候祭祀白帝呢?就是从秦文公开始。
秦文公,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16年在位,秦国作为诸侯国的第二位君主。如果说秦文公父亲秦襄公是开国君主的话,秦文公就是奠定了秦国基础的人。
秦文公在位时,曾经梦到一条黄蛇,身体从天上下垂到地面,嘴巴一直伸到鄜衍。于是秦文公下令在鄜衍建立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场所),称为鄜畤,开始牛马羊三牲祭祀白帝。
猪牛羊三牲
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不要小看这个举动,周朝用牛马羊三牲祭祀是天子的权力,诸侯是没有这种礼仪的。秦文公处在周平王东迁时期,当时周朝王室已经式微,诸侯权力越来越大。
这里说的是秦文公梦见黄蛇的事,他遇到黑龙的事,史书没有记载,而是秦始皇自己说的:“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蛇龙本一族,皆属水,可能秦始皇认为黄蛇不足以代表水德,于是又杜撰出了“黑龙”说,这完全符合“五德始终说”的“黑水”代“红火”了。
至于秦文公怎么遇到黑龙、如何捕获,秦始皇也没说,别人也不知道,就那么一句话,当事人距离秦始皇时期也有五百年之久了,你想考证真伪也不可能了。
所以说,秦文公获黑龙的故事就是秦始皇为了证明自己做皇帝是天命而杜撰的,和汉朝杜撰刘邦斩白蛇如出一辙。
喜欢凡人成长指南请大家收藏:凡人成长指南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