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洁小说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465章 改土归流和茶马古道(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节卦六爻也讲述了乾隆年间,清朝版图达到最大,缔造康雍乾盛世之巅峰的历史故事。

初九:不出户庭,无咎。

户庭,一般指家里面的小庭院,或者是单独一个房间的内部空间。我们守住自己的庭院和居所不出外时,可以避免灾祸的发生。

苏轼谪居黄州时,写过一篇流传千古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照在庭院之中,就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这些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承天寺中的这个庭院,大约就是户庭。

苏轼在谪居期间,避开外界的纷纷扰扰,注重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安宁,深居而简出,节制而慎守,他无忧且无咎。

这种自我节制,叫作慎独。

君子慎独,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更加谨慎自觉地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早期的乾隆帝(1711年—1799年)勤政爱民,宽严相济,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宽缓代替雍正帝的严苛,对百姓实行仁政,对官吏宽容开明。他一面继承和发展雍正帝时期的积极政策,一边逐步纠正和放弃一些错误政策,推动清朝向全盛局面迈进,表现出了盛世明君的气度。

吏治不清,民何由安?历代帝王都将吏治清明视为太平盛世的重要特征。西汉中兴之主汉宣帝认为“吏不廉平,则治道衰”;雍正帝则反复强调官吏的操守是治国的根本,下诏要求百官廉洁自律、勤于政务。

乾隆帝也清醒地认识到,吏治清明的朝代往往繁荣昌盛,吏治混乱的朝代则常动荡不安。他决心大力整顿吏治,使政府官吏们慎独自守,贪念不出户庭。

在官员选拔任用上,乾隆帝强调干部队伍的年轻化,要求官吏们尽可能年富力强。凡是五十五岁以上的官吏要谨慎使用,而六十五岁以上的官员则要由他亲自定夺是否继续留任。

在官员的绩效考评方面,他使用京察、大计等方式考核官吏,对地方上的布政司与按察司等重臣也加以考绩。

乾隆帝将不称职的官吏分为八类,分别为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疲软无力、不谨、贪、酷,严明法度,奖惩分明。乾隆帝在位六十余年,降级或处分不合格官吏达六万多人。尤其在惩治贪腐方面,他绝不法外留情。

在他执政前中期,总共处死了十多位位高权重的巨贪,其中包括云贵总督恒文、云南布政使钱度、山东巡抚国泰、陕甘总督勒尔谨、浙江巡抚王亶望等等。尤其兵部尚书兼九门提督鄂善,仅纳贿千两白银即被赐自尽,成为满清官场廉洁自律的典型案例。

乾隆帝也不只是一味重罚贪腐,而是疏堵结合,注意加薪养廉。他为京官加薪,又给地方官吏发放养廉银,以解决官吏及家庭的生活问题,使他们无后顾之忧而安心职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